新闻资讯
AG体育【第一章 】11作为词语的“建筑”
发布时间:2023-09-06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AG体育在开始阅读这一章之前请先思考一个问题:当你听到建筑这个词,你马上想到的是什么?

  你的答案可能会是一幢具体的房子,可能是你的家,可能是你在刚刚结束的旅行中看到过的某个名胜古迹,可能是你在某本书上听说过的某个名字,也可能是一个关于建筑这个词语的抽象概念,定义或说法,比如建筑就是房子或建筑不是房子,又或者建筑是艺术或者建筑不是艺术,可能的答案会有很多很多……

  你的答案或许是:楼房VS平房;中国的建筑VS外国的建筑;现代的建筑VS古代的建筑;生活类建筑VS生产类建筑;居住建筑VS非居住建筑;是艺术的建筑VS不是艺术的建筑;美的建筑VS丑的建筑,答案肯定也会很多很多,而且有些分类也未必只有两项……

  等一等,说到这里你会不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当我们都在说“建筑”(准确地说是“建筑”这个现代中文词语)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呢?到底什么是“建筑”?你说的“建筑”和我说的“建筑”是不是同一个事物呢?如果你这么想,说明你意识到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样的一个词语“建筑”可能有着十分不同的定义(内涵)及范畴(外延),那么如果对“建筑”这个词语本身的含义不能统一的话,当我们在使用这个词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就很容易存在不一致的看法。基于这样的原因,形成不一致的看法是很正常的,而且当它们不一致的时候,你不能轻易地说哪种看法对,哪种看法错,这样就成了自说自话,失去了意义。为了使交流有效,这种不一致就应当想办法避免。

  所以在进行下面的内容之前AG体育,咱们先来统一下标准,目的在于确定条件、划定范围,将因不同的主体的认识偏差带来的误解减小到最低。

  在这本书里,我将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分别来探讨什么是“建筑”?所谓客观的比较好理解,就是作为物质性客观存在的建筑物;所谓主观,就是不同的人们对建筑的不同认识。

  建筑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其实对一个词语的认识,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甚至同一时间地点的坐标系中不同立场的不同人眼中,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定义和含义,它们之间可能有关联,也可能存在很多的分歧,正因为如此,关于这些定义和含义,在没有明确的条件限定下,我们不能随便说哪个绝对正确,哪个绝对的错误,哪个高级,哪个低级。

  下面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情况中进行观察,以便更好地搞清楚每种定义和含义的特殊成因和历史局限,使其互为参照,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作为客观存在物的建筑。这里我仅以三个主要的例子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也是大家常说的,争论比较多的例子):

  (1)现代中文“建筑”这个词的由来(同时也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学科中“建筑学”这个专业由来)

  在这本书里,徐老师介绍了近代中文中作为词语的“建筑”以及作为专业的“建筑学”的由来。这里简单摘录与我们的讨论紧密相关的三个重点问题(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自行看书):

  第一,“建”与“筑”这两个字连用,在古汉语中很少,即便有通常也仅仅是两个动词的叠加,并且其含义与现代中文“建筑”这个词是不同的。其中“建”在《说文》里的解释为“立朝律也”,对应社会制度;“筑”在《正字通》中解释为“凡土工曰筑”,对应建造活动。徐老师对二十五史中“建筑”二字连用做了统计,请看课件截图:

  第二,从目录学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的对建筑物的认识与中国现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这一分类,相关的内容存在于相近的分类“考工”中。“考工”不是技术分类,而是在“政书类”中,政书类是收集章典制度的相关文献,而章典制度又主要是“儒学”为本的,古人将其他的要素弱化而重视其在儒学体系上的分类。按照徐老师的说法,即“也可以说是无视建筑作为学问的存在价值”,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言重了AG体育,可以按照第一点的词义解释来理解,即从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结构出发,主要是强调建筑物作为社会制度的“建”,相对不重视工程技术的“筑”。请看课件截图:

  第三,这个词是在明治维新时期,从西方,以英语“archutecture”传到日本的日译,又在清朝末从日本传到了中国(标志是:癸卯学制)。请看课件截图:

  所以,总结以上,从现代学科建制的角度出发,现代中文里“建筑”以及“建筑学”的源头来自西方,其含义天生与英文单词“architecture”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但却与中国古代的建筑学科有着显著的差别。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当今中国,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建筑学”以及作为专业术语的“建筑”一词(或者说在学科内部的理解中),天然具有architecture中的艺术的属性(参考后面对architecture的解释),并强调了其作为“学问”的价值,而我国传统的主流价值判断中建筑作为社会等级制度标准的含义几乎消失殆尽。

  那么,在现在的中文含义中,从学科之外的所谓非专业的,广义的角度出发, “建筑”这个词的的含义是怎样的呢?

  之所以以《辞海》为主,并不是说《辞海》的解释就一定完全的全面和正确,但毕竟是一个相对权威的出处。

  《辞海》中没有关于“房屋,房间,房子”等词汇的解释。 P0256“场所”的相关解释:活动的处所(课程中还对单个汉子的含义进行了追溯,此处省略)。

  以上主要内容概括:根据人是否直接在其内部进行各种动对建筑进行了分类,分为两类:建筑物和构筑物。我们可以将这种区分理解为使用功能意义上的区分。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资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P1032“技能”的相关解释:指个体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P1032“技”的相关解释:①技艺,本领。②工匠。P2097“术”的相关解释:①古代城邑中的道路;②手段,策略;③方法;④学术,学问;⑤技艺,技术;⑥指天文历算,历法。

  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

  。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再创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性、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艺术总是与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关。作为一种审美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往往带有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思想倾向。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作品形态的时空特性,可以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艺术(文学AG体育、戏剧、影视)。根据作品的感知特点,又可分为视觉艺术(美术)、听觉艺术(音乐)和视听艺术(表演);

  ,需极大地发挥创作主体的创造力,包括敏锐的感受力、深邃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充分的概括力以及相应的艺术表现技巧。

  以上主要内容概括:建筑(名词)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程中去而发展出的与其相关的工程技术;建筑(名词)是一种综合艺术,具有特殊的反应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能力;建筑(动词)是一种创作,(建筑)创作是具有显著个性特点的复杂精神劳动。

  让我们再结合现代中文“建筑”这个词的来源观察一下,会发现,在这一条的解释里,“建筑”被赋予了艺术的属性,请注意,这个单独提出的被称作“艺术”的属性本身也来自西方(和“建筑”一样也,在古代中文里也同样没有“艺术”这个词,这个词语及其含义和范畴也是来自西方,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建筑就没有艺术性,这是两回事,这里就不扯远了):

  而艺术被当做单独的属性专门提出来,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建筑不过是考工的一个分支而已,属于单纯的技术范畴,见课件截图:

  以上主要内容概括:建筑是一种关于修建房屋等等东西的生产活动和工程技术,而建筑工程就是指在这些工程里关于修建房屋的工程。同时它也特指建筑物(这里的解释与第一条的分类看起来有一些重叠和矛盾,不过let it go)。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的加深,社会分工日渐精细化,建筑不断从考工或者说政书类里分离了出来,而逐渐成为了独立学科,这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性。

  而在历史进程中,中国进入现代化过程中的落后与被动,决定了我们在最初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很多的东西都是由西方主导的这个现实情况,所以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完全没有的一类学科的“建筑学”来说,它本身就是来自生产力水平更为发达的西方世界的产物,故其定义和范畴也必然会是以西方为主导的。

  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出发来看,中国现代的“建筑学”是一门中国现代以前完全不存在的全新的学科,这个学科的框架及定义是来自西方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中作为政书类下的考工里的那部分与建造有关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合并其中。之所以说是所谓的技术层面,主要是为了强调与其对应的社会功能的缺失,这个合并是为了学科而学科,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建筑而建筑,如果有艺术属性的话,也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但却剥离了传统中国社会里作为政书类的考工分类的“建筑物”原本在整个社会中所承担的作用,即关于政治等级制度的物化产物的这部分功能、价值和意义,而后者恰恰是传统中国社会里“建筑物”所承担的更为主导层面的意义(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假设将整个社会看做一个系统,建筑和等级制度同为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那么这种含义上的差别则是将其之间的关系弱化了)。

  再从非专业的角度出发来看,由于新造词语“建筑”所使用的中文汉字“建”和“筑”原本有其自身的含义,而且即便连在一起,大家都认识,所以在非专业的范畴里,人们对现代中文里“建筑”这个词的认识可以说相当模糊。比如觉认为建筑就是房子,建筑就是建筑物,建筑不是艺术等等,而这些认识在没有具体的限定条件下,是不能说错误的,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完全正确的AG体育。

  以上两个方面是造成了我国所谓建筑专业领域与非专业领域在对“建筑”这个现代中文词语的理解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些差异的存在本身没有问题,相互之间的不理解也很正常(相信其他学科领域里这样的情况也很常见)。

  非专业的朋友们知道存在这个差异就够了,但作为专业的同学,就需要不断学习这些专业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用,在于为人民服务,如果因为这些理解而让我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实情况,并且因为各种观念的影响阻碍了我们的实践和认识,甚至盲目产生一些非理性的情绪、情感、情怀以及所谓情结(比如大师梦)等等,那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充分认清和了解各种含义产生的原因及其使用的限定条件,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建筑。

  综合来看,《辞海》“建筑”词条解释尽管其全面性仍有待完善,但整体来说还是清楚的,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没有限于所谓的专业解释。对于我们理解作为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建筑物有很大的帮助。

  讲课的时候开了下脑洞,从甲骨文追溯了建筑这两个词,本文略过AG体育。推荐两个读物,有兴趣的小伙伴儿可以读

  ①《中国史前建筑架构原本考——来自中国甲骨文的佐证》作者:吴天,2015年(实体版书是否已出版未核实,网络上有电子版);

  ②《甲骨文与建筑有关的文字猜想》,作者奈何,估计未成书,文字发表于作者新浪博客。

  (3)与中文“建筑”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单词“architecture”这个词的含义及其演变

  ①1560s,建筑是一种综合运用科学与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的关于房屋的艺术。源自法语“architecture”,拉丁语“architectura”、“architectus”,意为:主要建造者,首席工人。

  ①1560s,一个可以熟练地完成设计和建造建筑(具有审美需求的房屋)的人。源于中世纪法语“architecte”、拉丁语“architectus”、希腊语“arkhitekton”

  ②首席建筑师,主导设计和执行建造的人。源自词根arkhi-(意为chief首席,参见archon,执政官,统治者)+tekton(建造者,木工,源自PIE——原始印欧词根teks-,编织,制作)。

  ③还有古英语“heahcræftiga”,意为工匠,以及中世纪英语“had architectour”意为主管的含义。

  可以明显地看出:英文单词“architecture”一词明确地强调了其所代表事物(即建筑)所具有的艺术属性,同时对于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建筑师)的社会地位有着较高的认同,“主要建造者,首席工人”都有着主导者的含义。甚至在某些时候,“architec”(建筑师)一词可以指称意志的决定者(类似上帝的角色)。

  对于以上这一段,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其实在西方社会,建筑同样明确地体现着等级制度,只不过其外化的形式被称作艺术,而在中国,其外化的形式没有被称作艺术而已。而且东西方拥有不同的社会等级制度。

  所以当我们在说建筑这个词语的时候,其实我们可能说的并不是一个东西,特别是再加上语言本身的差异。

  英国建筑史学家Sir Banister Flight Fletcher(15 February 1866, London – 17 August 1953, London) ,在1896年画了一棵所谓的建筑之树,将中国的建筑画在了细枝末端之处,这个观点激起了日本建筑学者如伊东忠太的强烈抵抗(这种观点也影响了中国建筑学者如梁思成)。这就是一种由于不同文化对建筑这一事物的不同理解造成的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体现出的西方中心论观点,东西方对建筑这个事物的理解打的完全不是一套拳,只不过西方因其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和军事力量,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所以这张图在建筑历史研究中具有了较为重要的地位,所以东方学者的抵抗是无用的,如果反之,东方学者如当时落后的日本或中国也画一张建筑史的树,将西方放在边缘则无法成立就是这个道理(除非你或你的民族拥有了真正的实力才可能成为书写历史的人或民族)。

  回答过一个相关问题,连接放在这里:为什么很多美术史著作将建筑摆到突出地位? - 知乎

  本节更新完,请看下篇:【第一章 】1.2作为实体的“建筑物” - 知乎专栏